莎莎舞:昔日流行的“调情舞”,如今还受欢迎吗?
莎莎舞:昔日流行的“调情舞”,如今还受欢迎吗?
莎莎舞起源于南美洲,是拉丁舞的一种,节奏强烈,充满活力和热情。这种舞容易入门,很平民化,对技巧不怎么讲究,可以说作为广场舞、宴会舞、社交舞、舞会舞来跳是比较合适的。
莎莎舞的得名来源于它舞步的动作,莎莎舞的“莎莎”就是摩擦的意思。在跳舞的过程中,舞者双方的脸贴着脸,肚子贴着肚子,很久才迈出一步,动作幅度较不大,就像在泥面上磨蹭一样。
莎莎舞在中国一些地区还是非常受欢迎,据说成都排第一位。有人说莎莎舞之所以在国内快速流行,原因是 90 年代成都砂轮厂的一波下岗潮带来的,当时厂里不少女性职工下岗,为了生活只能选择下海去舜万当舞女,赚钱来维持生活。
当时在一些舞厅,吸引了许多人在里面喝茶、跳莎莎舞。舞池边上,还站着一排年轻、貌美的陪舞女子在等着。只要你肯花上十几元钱,这些陪舞女郎才不管你是老人,还是小伙子,也会陪你下场去“莎莎一下”。据一些人回忆说,当年的砂舞厅生意好的时候,非常火爆,人满为患,经常可以看到多对男女同时在场内“莎莎”。
莎莎舞在中国各地有不同的叫法,西北地区管它叫“黑灯舞”,云南称为“摸摸舞”,东北叫“黑三曲”。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种舞厅的灯光是昏暗的,里面充斥着一种廉价的香水味。灯光下一对对男女紧靠在一起,跟着音乐节奏相互摇晃跳跃,动作有点像当年风行一时的迪斯科舞,尽情摇摆。
跳莎莎舞,男女双方要配合默契,双方的身体在跳舞时要紧贴,就好像恋人间的相互抚慰关系,让人欲罢不能。因此,莎莎舞也被人们调侃为“调情舞”和“催生爱情的魔法舞蹈”。
那莎莎舞为什么又被称为“妻离子散舞”呢?原因也简单,那是因为跳莎莎舞时,男女舞伴要将身体的某些部位紧贴在一起,还要随着舞步不断运动而摩擦,贴得越紧,摩擦越慢。
这种舞男女双方跳得时间长了,很容易让男女产生暧昧或爱恋,最后使一些家庭婚姻出现裂痕。于是,干脆有人就叫它“妻离子散舞”。
喜欢莎莎舞的人说,这种舞能够给自己带来放松和快乐;也有一些喜欢社交的人,他们则认为,莎莎舞是一种社交舞,人们可以在社交场合与他人一起跳舞,起到一种互动和交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莎莎舞在我国已经不多见了,主要是年轻人跳得少了,他们更倾向于去酒吧、KTV唱歌蹦迪。但对那些年纪大退休的大爷、大妈们来说,仍然有吸引力,不论在什么地方,就是在广场上,跳莎莎舞也都是他们打发时间的理想选择。
总之,不管怎样说,莎莎舞作为一种新的舞蹈形式,的确曾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自我娱乐,锻炼身体和又能享受舞蹈的方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