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怡然自得到打工生涯:一位吉林市国营屠宰厂下岗职工的历程
从怡然自得到打工生涯:一位吉林市国营屠宰厂下岗职工的历程
我从部队服役期满后分入县屠宰厂,原本以为可以在厂里终老一生。在下岗大潮中我们夫妻双双下岗,由于没有技能,一直干着各种不规律的脏活、累活儿,我尽力缴着社保,希望能早点熬到退休吧。
以个人视角,记述时代和体制变迁,《百名下岗职工访谈录》今天刊发第67期,记述一位吉林省某县国营屠宰厂下岗职工的人生自述,希望更多的读者关心和了解他们的困难。
一、怡然自得的国企生活
我于1962年出生,高中上了一年,一九八一年入伍服役,期满后分入县屠宰厂。我入厂时工作状态非常好,以为会在一个厂子终老一生,我们厂里的工人都是抱有这个想法。
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国企职工都住在一个大院里。那个时候国企还叫单位,职工的儿女的幼儿园和小学就在附近的子弟学校上的,从学校毕业后,不少人会直接进入单位工作,接替父母的班。那个时候国企职工住的都是单位的福利分房,如果生病了,单位还有自己的医院。街坊邻居基本上都相互认识,虽不说夜不闭户,但也是相处得其乐融融。那时的国企自成一体,从教育、工作,到住房、医疗,单位都能做到自给自足,俨然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这个小社会里的人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也衣食无忧,过得怡然自得,与外界相比还有不少优越感。
我所在的屠宰场工作效率不上不下,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整体较高,但也有混日子的。工人的收入和厂长相差150元左右,和车间主任相差100元左右,2005年工人的工资在400左右。刚进厂时还是挺好的,公费医疗,给困难职工予以照顾,比如给特困职工买栋土房,职工住院全报,生意旺季有早餐。
网络图
二、夫妻二人双双下岗
1990年,国家停止补贴,厂子开始走下坡路,我们的生活逐渐困难。期间由于肉食市场安全事故频发,1992年开始,县里开始开始定点屠宰,厂子起死回生,但也只是一部分人上班。到二零零五年,我所在的县城像搞运动似的,县粮食、物资、工业、交通、商业局等一切公营单位全部实行买断!在厂子效益很好的情况下突然让屠宰场的员工全员下岗,按每人每月468元买断,我拿到手里的钱不到两万块钱,就被迫下岗了。
祸不单行。在商场工作的妻子也在这次下岗潮中下岗了。至此,夫妻二人双双下岗,支撑整个家庭的两条支柱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双双断裂,如茫茫大海中的小船一样在一次猝不及防的风暴中船倾覆了。
我们这个小家从此之后便在艰难困苦中勉强求生。刚开始,我心里还是有期待的,认为国家在改革遇到瓶颈时让工人做出牺牲后是不会不管我们的,然而后续的现实越来越看不到希望。工厂的地皮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卖给开发商,厂址现今已不复存在,承载着我青春的厂子就这样没了。
三、漫长的打工生涯
此后我便开始了漫长的打工生涯,由于没有技能,遭遇过太多挫折,到过工地,当过环保工,干过建筑力工,工地上的环境,只能说脏、乱、差。
我干的活,大多是户外作业,没几天就晒黑了。一般穿着工装或者差点的衣服在工地干活,想穿干净点的衣服还得趁着调休。
工地上的伙食,有好有坏,遇到的好的,师傅做菜会照顾所有人,既不会很辣很油,也不至于很清淡没油水,这样大家都能吃得惯。一般是早上白馒头咸菜,偶尔有个煮鸡蛋,还得早起去抢,晚了别说鸡蛋,就连咸菜也没得了,领导和我们一起在食堂吃的。
二三十个人,就一位阿姨做饭,刚开始觉得还行。但同样的饭菜吃个几年下来,你会有什么感觉?因为我不吸烟,狭窄的工棚里工友抽烟抽得空气都成蓝色,我实在受不了,不干了。我后来进过卫生队当环保工,极严,我因为腿疼也不干了,反正是不断找活去干,时断时续的。
虽然自己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但却不敢停下来。因为孩子在上学,要打工为孩子支出学费、生活费。孩子学习不好,我就让孩子去技校学技术,不要重复我的老路。这期间生活非常窘迫,常常入不敷出。用我自己的说法叫作“癞蛤蟆打苍蝇将供嘴”,但我却平静下来了,对生活也没有期待了。我不怀念过去,也不憧憬未来,就这么过吧!
四、下岗职工生存的实际
我目前处于无业状态,还有两年半退休。社保医保都在缴,但是很吃力,只能指望孩子的资助。下岗了,如何生活?这是摆在我们下岗工人面前的一个关乎生存的问题。农民尚且有地种,下岗工人找不到工作就只得挨饿,连最基本的温饱都不能满足。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压力压得我们喘不过气,可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感受到我们的辛酸?
企业破产、倒闭,工人被买断,突然脱离曾经熟悉的工作岗位,与以前的生活轨道脱轨,许多下岗工人感到无所适从,在社会中,我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可如果选择再就业,可又有种种条件如年龄、学历等等的限制,真正能够再创辉煌的又有多少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