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历史名人 六十九 苏味道
河北历史名人 六十九 苏味道
苏味道(648年—705年),字守真,赵州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南赵村)人。唐代官员、诗人,宋朝“三苏”的先祖。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苏味道出生,自幼聪颖,八岁时已经能够撰写诗文。 苏味道与同乡李峤同以文辞知名,当时人们称之为“苏李”。后又与李峤、杜审言、崔融并称为“文章四友”。
咸亨元年(670年),裴行俭为吏部侍郎掌铨选,裴行俭看出苏味道日后大有发展,甚加礼遇,授他县尉之职。后来,裴行俭出兵安西征讨突厥阿史那都支,任用苏味道为管书记,兼监察御史。 十一月,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突厥,苏味道再次担任管书记。
光宅元年(684年),苏味道为侍御史,孝敬皇帝妃之父裴居道第二次任左金吾卫将军,寻访才子为他写谢表,选中了苏味道。苏味道提笔成文,辞理精密,盛传于当代。苏味道与他的弟弟苏味玄甚相友爱,苏味玄托付他所办的事如未办成,经常当面指责他,但苏味道对之怡然,不把这当一回事,论者都称扬他这一点。
垂拱二年(686年)秋,苏味道为安抚使出使岭南,作诗《使岭南闻崔马二御史并拜台郎》《九江口南济北接蕲春南与浔阳岸》《始背洛城秋郊瞩目奉怀台中诸侍御》《赠封御史入台》。宋璟向苏味道进呈诗文《长松篇》《梅花赋》,苏味道读后,盛赞其才,宋璟由此而有了名气。
长寿三年(694年)三月,苏味道以凤阁舍人,内供奉迁检校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以薛怀义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苏味道充任行军司马。出塞至朔方击突厥,寻突厥不遇。班师还洛阳。第二年,苏味道以附会内史李昭德,贬为集州刺史。
据《卢氏杂记》载:苏味道做了宰相以后,有人问天下方今之事这么多而复杂,相公如何协调治理?苏味道手摸床棱,却并不表态。《唐语林》上也记载,苏味道曾对人说:“处理事情不能做明确的决断因为如果发生了错误,就要负责任,做事只要保持模棱两可就行了。”从此以后苏味道就被朝中众官称为“苏模棱”“模棱手”,成语“模棱两可”就是从这里得来的。
圣历三年(700年)五月,苏味道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随从武则天游嵩山石淙,作《嵩山石淙侍宴应制》诗。六月,参与编修《三教珠英》,期间写杂咏诗《咏雾》《咏虹》《咏霜》《咏井》《咏石》五首。
大足元年(701年)三月,苏味道坐事下司刑狱,武则天赦免之,复位。七月,充按察幽、平等州兵马使。第二年十月,苏味道三拜同凤阁鸾台三品。
当时气候反常,下起了大雪。苏味道给武则天写了一个奏章,说三月份了还下大雪,真是一个天大的祥瑞,这是老天爷对陛下功绩的肯定。武则天看了龙颜大悦,把苏味道的奏章让各位大臣传着看。大家见皇帝高兴,都不敢表示反对的意见。这时,大臣王求礼站了出来,这个人素来耿直。他大声说道:“陛下,宰相的职责就是辅助皇帝统摄万民,燮理阴阳。现在气候反常,春降大雪,给百姓造成灾害,怎么能说是祥瑞呢?如果三月的雪是瑞雪,那么腊月的雷也可以叫作瑞雷吗?”大臣们听了王求礼最后一句话,都乐了起来。武则天也觉得有趣,笑了笑,并没有处罚王求礼。苏味道自知没趣,赶紧用别的话岔开。
唐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上元节京城灯影之会,苏味道作《正月十五夜》诗。二月,因亲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贬眉州刺史。改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未行而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赐冀州刺史。
苏味道对初唐诗坛上刚出现的新诗体———近体诗的构建产生了很大的引导、示范和推动作用,对当时的诗坛有着较深的影响力。 《新唐书·艺文志》及《旧唐书·经籍志》均载“苏味道集十五卷”,可惜早已散失。唯《全唐诗》存苏味道诗一卷,共十五首。从这些作品中,仍可看出其艺术成就及对新诗体的推动之功。
在初唐诗坛上,苏味道作为政坛显要,凭借其卓越的才华,进行了长期的诗歌创作活动,对于完成初唐新兴的近体诗的定型具有重要意义。近体诗对字句、平仄、对仗、用韵都有严格的要求,形式整齐华美,声调和谐悦耳,内容凝练含蓄。“文章四友”作为宫廷诗人,由于经常应酬,自然选择当时日益为世人所看重的近体诗形式从事诗歌写作,既能显示自己的才华,又给人美的享受。
与时代较早对近体诗的发展产生过影响的“初唐四杰”相比,他们近体诗的合律比例明显要高。而四友之中尤以苏味道写作近体诗用力最勤,用心最专,且专心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其他三人都写过一些古体诗,而苏味道全为近体诗,且以五言律居多,其中不乏佳作,如《正月十五夜》就是一首成熟而极具影响力的五律。这样全心全意进行近体诗创作,在诗坛上可谓绝无仅有,这充分说明他在有意识地、积极地推动近体诗的进程。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