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名人 (补)五百二十八 杨延昭
山西历史名人 (补)五百二十八 杨延昭
杨延昭(公元958年-1014年),本名延朗,俗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杨业之子,北宋时期将领。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杨延昭本名杨延朗,后来才改名延昭。杨延昭幼时沉默寡言,儿童时喜欢多做军阵之类的游戏。杨业亦曾说:“此子似我。”此后,杨业每次出征,一定让他跟随军中。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杨延昭被补选为供奉官。
杨业领兵进攻应、朔二州时,杨延昭担任先锋,奋战于朔州城下,被乱箭射穿手臂,却是越战越勇。不久,北宋朝廷派他以崇仪副使,出为知景州。当时,长江、淮河一带受灾,遂命他为江、淮南都巡检使,又改任崇仪使,知定远军,后调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如京使。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冬天,辽军骚扰边疆,杨延昭当时在遂城。城小而无备,辽军攻城很急,合围数日。辽圣宗耶律隆绪之母萧太后萧绰督战,宋军人人自危,杨延昭遂召集城中所有丁壮登上城墙,给予兵甲器械守护城墙。其时,正值天寒地冻之际,杨延昭遂命人取水泼洒城墙,天明时水结成了冰,坚硬光滑,敌人不能攀爬而上,辽军遂引兵退去,宋军因此缴获很多敌人丢下的兵器,杨延昭因功升莫州刺史。
当时,宋真宗赵恒驻军大名,傅潜握重兵却停留于中山。杨延昭与杨嗣、石普等将领多次请求增兵作战,傅潜都不答应。等到傅潜获罪后,赵恒召杨延昭前往其行营,他回答赵恒询问的边疆要务详尽明晰,赵恒因此十分高兴,指着他对诸王说道:“杨延昭的父亲杨业是前朝的名将,杨延昭统率军队保护边塞,有其父遗风,很值得嘉奖。”遂丰厚地赏赐了他,仍令他还任。
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冬天,辽军南侵宋境,杨延昭将精兵埋伏在羊山(今河北徐水西)西边,然后他从北面趁敌不备突袭辽军,然后边战边退。退到羊山西时,伏兵发起攻击,辽军遂大败,俘虏辽军将领数名,又用匣子装着敌将首级献上报功,杨延昭因功升本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一同受命。赵恒曾对宰相说:“杨嗣与杨延昭,一同在遥远的外地任职,以其忠勇效命国家。朝廷中妒忌他们的人众多,我尽力为他们庇护,才能如此。”
北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辽军进攻保州时,杨延昭与杨嗣率军前往救援。宋军尚未摆成阵列,便被辽军袭击,宋军损失较多,朝廷遂命李继宣、王汀代其而还,欲要治他们的罪。赵恒却道:“杨嗣、杨延昭等人向来以勇猛闻名,将来可期望获得他们的效力。”随即便宽宥了他们的罪责。
北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夏,辽军又进攻望都,李继宣却逗留不敢上前,因而获罪被削去官职,北宋朝廷又起用杨延昭任都巡检使。当时,朝廷正谋划秋天御敌的策略,赵恒便诏令杨延嗣和杨延昭分条列出利弊上奏,又调杨延昭为宁边军部署。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赵恒诏令增加杨延昭的军队至万人,如有辽军入侵,则屯军于静安军之东,又命莫州部署石普屯军于马村西边用以保护屯田,并切断黑卢口、万年桥敌骑能够奔袭的道路,然后会集各路军队互为掎角追袭敌军,令魏能、张凝、田敏用奇兵牵制敌军。
当时,王超任都部署,听任调遣却不隶属其管辖。杨延昭曾上言道:“契丹驻军澶渊,距北边境千里,人马都很疲乏,虽兵众但易被击败,凡是抢劫掠夺的物品,都放在马上。希望诫勉诸路军,扼守各自的险要道路,敌兵便可被歼灭在此,那么幽、易数州便可袭而取之。”上奏赵恒后却没有答复。
杨延昭遂率兵直抵辽境,攻破古城(今山西广灵西南)而还,俘敌甚多。 到与辽国议和时,赵恒选守卫边境各州的官员时,亲笔录用给宰相看,遂任命杨延昭为保州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
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北宋朝廷追叙杨延昭守边御敌的功劳,升其为保州防御使,不久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在屯所九年,不通晓吏事,军中的文书和诉状,常派小军官周正处理,遂深为周正所蒙骗。周正便借机为奸作恶,赵恒得闻斥责周正一番,又令其回到兵营,以此告诫杨延昭。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杨延昭去世,时年五十七岁。他去世时,赵恒为其叹息、悼念许久,派宦官护送灵柩回他家乡,录用其子杨文广等为官。据说,唐宋时期流行行第称呼,有同一祖父或同一曾祖的,同辈之间便按年龄进行排行,所以杨延昭虽为杨业长子,但在家族的大排行中为第六,所以才又被人称为杨六郎。
杨延昭智勇善战,他将所得的赏赐都用来慰劳军队,却未尝问及家事。杨延昭进出的排场便如小军官一般,其又号令严明,能与士卒同甘共苦,遇敌则必定身先士卒,作战获胜报捷,常将功劳归于部下,所以人人皆愿为他效力。
还有传说,南皮县凤翔乡的万牛张村,便是杨延昭摆牦牛阵之处。当时,辽军屡犯边境,杨延昭奉旨御敌。为消灭来犯之敌,杨延昭密遣手下收买牦牛万头,在草人腹部装上饲料,穿戴上辽兵服装,然后以此诱牛用角上所绑之刀挑开草人的腹部吃饲料。如此训牛百余日,使众牛见穿辽军服装者便用角猛挑。杨延昭见时机成熟,便让先将牛饿上三天三夜。然后,杨延昭派人去辽军营寨挑战,待辽军追至,便将万牛放出,牦牛早饿急了,冲入敌阵后是见人就挑,辽军遂因此死伤无数,大败亏输,自此当地便得名牦牛阵。后来,因其村中多居张姓之人,便改名为万牛张村。据说,当地在兴修水利时,还曾在村前挖出喂牛的石槽、锅台、饮牛大缸等物。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然后关注一下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