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莫言笔下的社会悲歌与历史反思
《蛙》:莫言笔下的社会悲歌与历史反思
转自:新苑泽泽文学社
作者:孙仲年

《蛙》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于 2009 年 12 月在《收获》杂志首发,同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这部小说以新中国近 60 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叙述从事乡村妇产工作的姑姑的人生经历,形象地描述了国家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同时也塑造出了一位传奇、生动鲜明的乡村妇产科医生形象,传达了莫言对生命的人道关怀,呈现了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矛盾与伤痛。
小说的叙事缘起是日本作家杉谷义人到“我”(蝌蚪)的故乡与当地文学爱好者畅谈文学。在结识了“我”的姑姑之后,杉谷义人鼓励当地文学爱好者以姑姑为素材写出感人的作品。受此启发,“我”决定以姑姑的一生为素材创作一部话剧,并先以书信的方式把姑姑的故事写给杉谷义人。
姑姑名叫万心,她的父亲是胶东军区八路军地下医院的医生、革命烈士。新中国成立后,姑姑经过新法接生培训,成为乡里的一名医生。她是天才的妇产科医生,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开始,接生过上万个孩子。姑姑用新法接生的第一个孩子是陈鼻,“我”是她接生的第二个孩子。
20 世纪 50 年代,国家经济发展繁荣,姑姑骑着自行车,风雨无阻地跑遍高密东北乡十八个村庄的街道和胡同,接生了 1600 多名婴儿,并在接生第 1000 个婴儿的日子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轻时的姑姑谈过一个对象,是一名空军飞行员,一家人曾为此自豪无比,但后来这个飞行员驾机叛逃到了台湾,姑姑深受打击,差点自杀。
20 世纪 60 年代初,农村出现生育高潮。1965 年底,急剧增长的人口导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计划生育高潮开始,姑姑当上公社卫生院妇产科主任,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全公社掀起“男扎”行动,但一些村民对政策不理解,到处闹事。
“文革”开始后,姑姑被当成“牛鬼蛇神”受到批斗。“文革”结束后,国家继续实行计划生育。一次,为了动员一个生过三个女儿、怀了第四胎的女人去卫生院做人工流产,姑姑被那个女人的丈夫打得头破血流,而那个女人则因大出血失去生命。
“我”在部队立了三等功后,与长着两条仙鹤般长腿的王仁美结婚。婚礼上,王仁美向姑姑要能生双胞胎的灵丹妙药,受到姑姑严厉批评。后来,不甘心只生一胎的王仁美偷偷怀孕,“我”从部队赶回来,发现她是找曾是“我”小学同学的袁腮取掉了避孕环。在部队领导、姑姑和“我”的轮流劝说下,王仁美最终同意进行流产手术,却不幸因大出血身亡,造成一尸两命的悲剧。姑姑也因此被“我”的岳母用剪刀刺在大腿上,但她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
后来,姑姑被“我”岳母戳了一剪刀,伤口发炎,高烧不退,即便如此,她还带着人搜捕怀了第二胎的王胆。姑姑把王胆的丈夫和女儿一直关在公社,在她的操持下,“我”和姑姑的助手小狮子结为夫妻。姑姑大张旗鼓地为我们办婚礼,并放了陈鼻父女,宣布全村人不必再去寻找王胆,实际上是在麻痹王胆和藏匿她的人家,私下早已偷偷查着王胆的藏身地。公社号召百姓将桃子运到吴家桥时,王胆的家人想借此机会把她送到外地,却被姑姑发现,开着船追上了正在逃跑的王胆。
小说《蛙》由四封长信和一部九幕话剧组成,结构新颖,节奏鲜明,笔触细腻,文字朴实且富有张力。它通过姑姑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在高密东北乡艰难推行的过程,探讨了那个特殊时代下人性、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对敏感题材进行了准确把握。该小说在 2011 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不仅在国内出版发行,还被翻译到多个国家,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关注。
莫言创作这部小说的意图是试图用自己的文字来对历史进行清理和反思,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以及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人们的无奈、挣扎和痛苦,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故事
《蛙》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万心的人生经历,以及围绕着生育问题展开的一系列故事,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
小说的主要人物姑姑万心,是一位个性鲜明的角色。她曾是将现代科学接生法带入农村的“送子娘娘”,接生了众多婴儿,备受尊敬。然而,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她成为了坚定的执行者,采取了极端手段来落实政策,导致了许多家庭的悲剧,也使自己陷入了矛盾与痛苦之中。
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蛙》这部作品,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评价:
从文学价值角度:
- 结构新颖:全书由4封长信和一部9幕话剧组成,结构独特,节奏鲜明。莫言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朴实的文字,将时代背景与个体命运紧密交织,使故事富有意味和张力。
- 人物刻画生动:姑姑这一形象深入人心,她的性格复杂多面,既有坚定、勇敢的一面,也有冷酷、无奈的一面。通过她的经历,展现了特殊时代下人性的挣扎和扭曲。
- 反映社会现实:深刻地反映了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深远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从主题探讨角度:
- 对历史的反思:呈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得失进行思考,以及如何在国家政策与个体权益之间寻找平衡。
- 人性的复杂: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并不是绝对的,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发生转变。姑姑的行为既让人痛恨,又让人同情,她的遭遇反映了人性在大环境中的无奈和挣扎。
- 生命的尊严与价值:强调了对生命的敬畏,无论是未出生的胎儿,还是书中各种人物的命运,都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从社会意义角度:
引发共鸣:使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让后来者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
促进思考:促使人们思考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处理类似的社会政策与个体需求之间的关系。
然而,也有人对《蛙》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例如,部分情节的描写可能过于残酷,让人读起来感到压抑;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呈现,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未能完全展现其多方面的影响等。
总的来说,《蛙》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它通过一个乡村医生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面临的抉择、痛苦和挣扎。它让读者在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的同时,也对人性、社会和生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不同的人对《蛙》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和理解,但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更丰富的解读空间和持久的生命力。
需要注意的是,文学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主观的,而且会受到个人经历、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思考,对《蛙》形成独特的看法。同时,对于这样一部复杂的作品,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以更全面地理解它的意义和价值。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