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年历史的保定古莲花池
800年历史的保定古莲花池
古莲花池位于保定市区中心,它历经私园、官园、书院、行宫和公共园林的历史变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古典园林之一。
古莲花池风光
保定古莲池现状平面图
元代汝南王张柔创建香雪园
保定莲花池,原本是元代名将张柔创建。张柔在《元史》中有传。
张柔,字德刚,易州定兴人,世力农。柔少慷慨,尚气节,善骑射,以豪侠称。
1227年,张柔镇守保州。保州遭受金元兵火,荒废了十五年,盗贼出没其间。于是张柔规划了保州的建设:
柔为之画市井,定民居,置官廨,引泉入城,疏沟渠以泻卑湿,通商惠工,遂致殷富。迁庙学于城东南,增其旧制。
莲花池原名雪香园,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就是张柔重建保州城时所开创的。
明代莲花池为水鉴公署
明代,莲花池为官府所有,成为达官贵人饮宴聚会的乐园,知府查志隆将香雪园改名"水鉴公署"。含义是,将莲花池比作一面水镜,比附唐太宗"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知得失"。在古文中镜和鉴往往是通用的,资治通鉴的"鉴",也是镜鉴的意思。
后来又因湖中荷花历年不衰,故明代以后称为"古莲花池"。
清代雍正时总督李卫修建莲池书院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在此修建了闻名遐迩的莲池书院。
莲池因书院而著名,书院因莲池园林秀美,学子众多,弘扬教化而声播四方。莲池书院是清代直隶最高学府,乾隆皇帝四次莅临书院,赐匾题诗勉励师生。
尹会一、张叙、汪师韩、章学诚、邵瑛、祁韵士、何秋涛、王振纲、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等名家都曾执教于此。书院曾涌现毕沅、王发桂、刘若曾、冯国璋、傅增湘、张继等政界人物。书院培育出刘春霖、王树楠、李刚己、贾恩绂、高步瀛、吴闿生和宫岛大八(日本)等文学高材。黄彭年扩建校舍、增置图书三万余卷。张裕钊、吴汝纶主张西学,开创了历史先河。
青年时代毛润之曾游览古莲花池
1918年时,青年时代的毛润之就曾游览过古莲花池。1952年毛主席视察古莲花池时说:"莲池有名,是因为有莲池书院,莲池书院当时在全国是很有名的。"
清代曾经编修了三部《畿辅通志》(就是直隶一省的地方志),其中的第二部和第三部都是在保定莲池书院编修的。
第二部修于雍正年间,由直隶总督唐执玉延聘田易(原任辰州同知)等人,在保定莲池内设局开始纂辑;后由直隶总督刘于义、李卫相继监修,聘翰林院侍读学士陈仪接着修纂。雍正十三年(1735年)刊行。
李卫、唐执玉监修的雍正版《畿辅通志》
第三部修于同治、光绪年间,后人称之为光绪版《畿辅通志》。直隶总督李鸿章监修,莲池书院的主讲黄彭年任总纂,于光绪十年(1884年)完稿。
李鸿章监修,黄彭年主编的光绪版《畿辅通志》
乾隆时为皇帝行宫
乾隆十年(1745年),古莲花池辟为皇帝行宫。乾隆十四年(1749年)开始,在直隶总督方观承的主持下,古莲花池做了大规模的改建新建,形成了巧夺天工、规模宏伟的"莲池十二景",即春午坡、花南研北草堂、万卷楼、高芬阁、宛虹亭、鹤柴、蕊幢精舍、绎堂、藻泳楼、寒绿轩、篇留洞、含沧亭。除此之外,还有莲池书院、牌楼、太保峰、洒然亭、听琴楼、响琴榭、君子长生馆、昆阆院、绿野梯桥、驻景楼、枚廊等。它融会了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有"城市蓬莱"之美誉。
清末民国莲花池的沧桑
1900年秋,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侵入保定,园林内的建筑被焚烧殆尽,珍宝、文物被洗劫一空。
熟悉清末历史的读者,大多知道圆明园颐和园所遭受的浩劫,岂不知京南的保定也同样遭受了洗劫!甚至,远在保定之南的曲阳少容山八会寺,也同样毁于同时期英法侵略者之手……
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对园林进行了恢复,但由于国库不拨银两,地方财力不足,只恢复了部分景观。
1921年,巡检使曹锟又重修莲池,请大总统徐世昌书"古莲花池"四字匾额。
民国军阀混战,后又遭日寇入侵,等到1948年保定解放时,莲池只剩残垣断壁。
直隶图书馆
直隶图书馆位于莲池内,建筑风格明显受到西式建筑的影响。1907年开馆直至解放初,馆内众多的藏书,为河北省追求进步的青年们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也是河北省文明开化的标志。
直隶图书馆
建国后古莲花池换新貌
新中国成立后,古莲花池得到了全面保护和维修,古老的园林焕发出青春的生机。
全园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其中水面79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池塘是全园风景布置的中心,所有建筑、山石、花木都随塘岸的曲折而相应变化,亭、台、楼、阁等都环池而建。园内古槐成荫,绿柳悬垂,一池碧水,锦鲤为群,荷香四溢,风光旖旎。
莲池公园的碑刻
陈列碑刻170方,代表作品有唐刻易州刺史田公德政之碑、宋刻蔡京送行诗碑、元刻老索神道碑铭、明刻西夏文经幢、清刻王阳明诗碑、莲池书院法帖、康熙御笔"龙飞"刻石、乾隆、嘉庆和道光御笔碑刻、历代修建莲池碑记等。
康熙御笔
莲池在,中国文化就在。中国文化在,莲池就不会不在。
感谢阅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