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用让网 > 历史 > >正文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湖南长沙

摘要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湖南长沙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是长沙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历史街区, 以太平街为主线,北至五一大道,南到解放路,西接卫国街,东到三兴街、三泰街国,其中重点...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湖南长沙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是长沙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历史街区, 以太平街为主线,北至五一大道,南到解放路,西接卫国街,东到三兴街、三泰街国,其中重点地段为沿太平街、西牌楼、马家巷、孚嘉巷、金线街、太傅里两侧的历史街区,太平街临近湘江码头, 是老长沙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清代地方政府为满足货物和居民出入城需要,在小西门和大西门之间新开一门,名太平门,太平街之名由此而来。

在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内有一级保护建筑一处,二级保护建筑六处, 三级保护建筑25 处(如贾谊故居、鲁班庙旧址、“四正社”旧址、辛亥革命共进会旧址、乾益升粮栈、美孚洋行、利生盐号、洞庭春茶馆、宜春园、老通义油漆号、杨福和豆豉鞭炮庄、杨隆泰钉子铺等)。

天下太平

为万世开太平

太平街

湘军巷

利生盐号

利生盐号,创业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由胡自成与陈晓吾合资白银1500两开设于长沙下(今太平街北口),今遗址尚存。以销售食盐、茶油为主,兼营棉花、棉纱以及桐油、煤油等,着重门市零售,辅以批发。

老通义油漆行,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主要经营桐油、生漆以及国外进口的油漆,以质价廉享誉于商界。

乾益升粮栈位于太平街中段,最初为清末长沙首富朱昌琳(朱镕基之曾伯祖父)于清咸丰年间开设,粮食容量为十余万石,自储自营,不寄客货。这是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

乾益升粮栈

乾益升粮栈

美孚洋行,建于民国时期,其建筑风格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建筑古典复兴的思潮。建筑立面基本保存完整,后加固修缮恢复原貌。

美孚洋行,现辟为天心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

宜春园戏院园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位于太平街的孚嘉巷,是湖湘最早的第一家湘剧戏园,宣统二年停业(1910年)。建筑已消失,现在太平街的西牌楼街口按地方风格恢复古戏台。

古天竺庵旧址,建于唐宪宗时期(806年)系普陀山普济寺高僧创建的属寺之一,内有塑像,香火旺,毁于1938“文夕大火”。

近代长沙救火队旧址,是长沙最早的民间义务救火队,成立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命名为劳松杨堂救火队,它从广州购进了一台铁木结构人力救火机,俗称“火龙”,1904年,近代消防体系引入长沙,在太平街与马家巷口成立了第一支近代救火抢险队。

孚嘉巷,源自随卦第五爻,孚于嘉,吉。孚,指诚信,嘉,指善美。意思是把诚信带给诚实的人,可获吉祥,巷内有民国时期的“四正社”等公馆和鲁班庙旧址。

孚嘉巷

太平街孚嘉巷12号公馆(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年代是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据传原为民国时期长沙大同油行陈老板所有。

太平街孚嘉巷12号公馆(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街孚嘉巷12号公馆(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鲁班庙旧址(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清代长沙城内外曾有四五座鲁班庙,其中宝南街的规模最大,位于孚嘉巷的鲁班庙,建于清光绪年间,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鲁班庙在大西门孚嘉巷”,左侧民居墙角有阴刻“鲁班庙”三字的竖条形残碑,为旧时原物。

鲁班庙旧址(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四正社”旧址(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为中西建筑,原址1938年“文夕”大火烧毁,1946年光复重建,又名“兰庄”。 1911年7月焦达峰、彭友胜等人在此设立“四正社”(心正、身正、名正、旗正),集聚革命力量,以此作为洪江会领导核心。辛亥革命期间,“四正社”成为了湘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四正社”旧址(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四正社”旧址(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贾谊故居,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4前,西汉著名政论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贾谊住在这里,时任长沙王太傅。二千多年来,历代毁建相继,均以贾谊井为中心,原址不变,从明朝成化元年始,形成祠宅合一之格局,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仅剩太傅殿,1996年11月重修。

“长怀井”

“长怀井”

长怀井是贾谊故居原物,称“太傅井”,又称“长怀井”,因杜甫的“长怀贾谊井依然”一诗而得名。西晋《湘水记》载“贾谊宅中有一井,谊所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如壶”。

历代重修贾谊故居均立碑记,多已不存,1996年,在贾谊故居夹墙内发现残碑二方:一为乾隆元年立,一为顺治七年立,《屈贾双祠序碑》。

顺治七年立的《屈贾双祠序碑》

顺治七年立的《屈贾双祠序碑》

太傅里

南寺故址,是南朝刘宋时著名佛教寺庙,亦是当时长沙地标性建筑,刘宋时盛宏之所撰《荆州记》载:“湘州南寺之东有贾谊宅,宅之中有井,井旁有局脚石床,可容一人坐...”。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