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秒钟》回顾胶片电影的历史
从《一秒钟》回顾胶片电影的历史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
在现在的电影世界里,越来越难发现胶片的身影了。
2007年,戛纳电影节60周年。
张艺谋拍摄了名为《看电影》的3分钟电影短片,将80年代中国乡村露天电影搬上了荧幕。
3分钟的短片,成了14年后另一部电影的雏形。—看电影片段
2021年张艺谋向旧时代致敬的电影《一秒钟》上映。
他把对胶片电影伴随旧时代的回忆搬上了银幕。
一秒钟,在胶片上代表24帧影像。
是电影中张九声的女儿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幕。
构成了牵动故事发展的主线脉络。
胶片,电影史上第一次成为了电影主角。
在IMDB上的电影资料显示
《一秒钟》是通过两款数字摄影机拍摄完成的。
这样一部对胶片电影时代致敬的电影其实是一部标准的数字电影。
数字电影
数字电影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迅速。
之后在短短数年内,胶片电影市场几乎被这个后来者蚕食殆尽。
时代,是文化趋向的鸿沟。
数字电影大放异彩,新技术催生新的产业变革。
越来越多的导演开始拥抱数字拍摄。看电影的方式不再拘泥于去电影院或者露天电影。
对比之下的胶片电影,像一位经历沧桑的垂暮老者。
固执的保留着对电影世界朴素的认知。
2016年10月,伴随着胶片公司柯达宣告破产,国内最后一条胶片生产线关闭。
延续了数百年的辉煌,一夕之间,只变成了胶片爱好者对往日胶片影像的回忆。
回忆,源于一场朴素的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
夏天的晚上,白色幕布,架在远处的放映机。
从放映机投射出来的光束,越过喧闹的人群,在白色幕布上呈现出缤纷的世界。
驱赶蚊虫的蒲扇,孩子的哭闹。
电影开场前,投在荧幕上的剪影,共同编织成了对露天电影最初的记忆。
一秒钟关于露天电影热闹的场景
20世纪70年代,露天电影在中国的乡村开始流行起来。
在娱乐形式极其匮乏的年代,两个月一次的放电影无疑是件大事,人们会像过节一样去迎接电影的到来。
张艺谋甚至这样说道:“当年连杀人犯都不愿破坏放电影,电影就是大家的女神。”
《一秒钟》里抢救胶片的情节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上。
为了能让村民们看一场电影,放映员范电影指导着村民们进行了一场堪称“庄重”的修复仪式:用被子来“抬”散乱的胶片;用蒸馏水来清洗;小心翼翼的擦拭;用扇子只能扇微风。
谁要是鲁莽大意,就少不了专业人士范电影的一顿批评。
仪式感,贯穿着从抢救胶片到观看电影的整个过程。
这些极具仪式感的场景既体现着娱乐贫乏年代人们对于电影的渴望与敬畏,也融入了张艺谋对逝去的胶片时代的深情缅怀。
电影放映员,是那个时代如同火车司机一样让羡慕的职业。
为了帮助张九声多看几眼女儿的影像,范电影为观众呈现了“大循环”
据张艺谋后来透露:电影中出现的大循环其实是他对电影放映员的想象,在现实生活中,他并没有见过。
但是、对烧片子的处理确是一个电影放映员的基本素养。
烧片需要将之前的旧片子切掉毁掉的部分帧,然后重新贴合上剩下的部分。
如果切掉的画帧过多,电影就会出现画面断层。
但是处在娱乐匮乏的年代,这样的小插曲也丝毫影响不到人们坐在场院里看电影愉悦的心情。
每到晚上放映电影的日子,大家伙便早早来到广场,为了能挑到最好的观影位置。有的时候荧幕前面的位置被挑没了,便索性坐到荧幕后面去看,除了画面是反的,其他的好像也没差别。
《英雄儿女》、《地道战》、《庐山之恋》、《喜盈门》……人们便是在这样的期待和兴奋中看完了这一部部优秀的影片。
“城市里再也没有露天的电影院,我再也看不到银幕的反面……“
这是校园歌手郁东,很多年前唱过的一首歌,歌名叫《露天电影院》。
90年代的时候,这首歌就带有了一种怀旧的味道。
如今又过去了20年,很多人已不知道露天电影院的存在,更不知道“银幕的反面”是什么意思。
数字,是这个时代新的语言。
一种被极限压缩的电影的存放方式取代了一盘盘厚重的电影胶片,就像是100多年前,胶片取代金属板摄影。
2000年,高清摄影机被发明出来。在此之前的数字电影因为像素模糊而一直被诟病。
2002年,乔治 卢卡斯在《星球大战前传2:克隆人的进攻》中实验性的运用了这种高清拍摄手法完成了数字电影的拍摄。
声称之后再不用胶片去拍电影。
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他绕过了胶片本身。
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导演开始加入卢卡斯的阵营中,放弃胶片,拥抱数字拍摄。
科技带动生产力,也改变了人们娱乐的方式。
之前被束之高阁的艺术,现在落到了每个普通人的视野中。
有人说这是电影的创新,并表示影视创作要积极拥抱这种创新。
但有人不这么认为。
2014年11月中旬7日,《星际穿越》在美国上映。导演:克里斯托弗 诺兰。
这位仍旧坚持用胶片拍摄电影的导演,用70mm imx胶片完成了电影的拍摄,胶片总长度为18376米。
但是,《星际穿越》的胶片版本,我们大部分人都无缘相见。
电影院里观看的所谓的imx版本其实是由70mm imx胶片版本转化而来的,是标准的数字电影。
目前全球拥有70mm胶片IMAX放映设备的电影院不足5%,而这一比例还在逐年降低。
从商业的视角看,数字电影相比胶片电影具备更低的成本,这或许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4年,昆汀、诺兰等多位知名导演联名上书,希望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能够每年购买一定数量的电影胶片,挽救深陷困境的柯达,让胶片摄影技术能够留一颗火种。
但最终也没能保住柯达。
数字电影大行其道的时候,仍旧坚持用胶片拍摄电影看起来更像是异类。
由詹姆斯·卡梅隆拍摄,2009年上映的《阿凡达》,在北美地区上映47天,总票房达6亿110万美元。
打破了之前《泰坦尼克号》保持的6亿10万的票房纪录。
截止2010年9月,《阿凡达》全球票房累计超过27亿,打破了全球影史票房纪录 。
2010年1月,詹姆斯·卡梅隆凭借《 [阿凡达]获得第67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 [22] 。
在一次的公开记录片的访谈中表示,数字电影可以很好的帮助他完成他脑海中那些千奇百怪的想法,而胶片却几乎不可能。——数字电影取代胶片
谁也不能否认数字技术取代胶片是一种电影技术的进步,但伴随胶片逝去的不仅仅是胶片本身,还有胶片时代人们独有的观看电影的仪式感,以及从胶片时代走过的人,他们对于电影的美好回忆。
在这个意义上,《一秒钟》是私人性的。年长者也会对那些放电影的情节更有共鸣,年轻人则难免隔膜。
90后的我也曾像影片中那样看过电影,小学时候偶有几次在学校看电影的机会,放电影时,我们要把一个教室的桌子全部搬空,只留下木头长凳,拉起窗帘,让教室变得一片漆黑。
放映员带着胶片放映机坐在教室最后,比起胶片和机子,放映机射向幕布的那道光束引起了我们更大的兴趣,总有几个孩子要抓住几秒钟的时间,把自己用两只手比划出的动物形状,投影到荧幕上去。
今天,娱乐大众化的时代,科技带来了观看电影更简单的方式,却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快乐。
社区举办的露天观影活动,银幕前面坐着观影的人寥寥可数。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这是露天电影时代最后的消亡。
我们一直期许在未来的时间里能体验更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却常常忘了在过去,我们的父辈体会过更简单的快乐。
时代在进步,而我们在失去。
张艺谋导演曾经为《一秒钟》写下亲笔信:
“电影,陪伴我们长大;
梦,伴随我们一生。
总有一部电影会让你铭记一辈子,铭记的也许不仅是电影本身,而是那种仰望星空的期盼和憧憬。”
电影,美好了世界,而胶片,美好了电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