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葩桥:被调侃拿反图纸,使用30年后被炸毁,成为人们意难平
中国奇葩桥:被调侃拿反图纸,使用30年后被炸毁,成为人们意难平


文 | 亓钦
编辑 | 亓钦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淘金大桥,这座位于湖南省洞口县淘金村的桥梁,曾在国际桥梁界引起广泛关注。它以独特的“自锚上承式悬带桥”设计,被调侃为“拿反了图纸”的奇葩桥,却在实际使用中坚守了近30年。
而附近的村民更是依赖着这座桥进行日常生活和贸易往来,2015年,这座桥因年久失修、材料老化,最终被炸毁。
那么,是什么让这座桥在设计之初饱受质疑?为何它在近30年后仍然难逃被拆除的命运?


独特的设计理念
上世纪80年代末,湖南省洞口县淘金村的村民面临着严重的交通难题,淘金村位于一个深谷之中,两岸之间被一条河流隔开,交通极其不便。
村民们要走亲访友,甚至运送日常物资,都不得不绕道很远,因为交通不便,这里与外界的联系受限,经济发展也十分落后。
更为棘手的是,村子的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土质疏松,岩石常年受到风沙侵蚀,泥水的腐蚀更是加剧了这一情况。
按常规方式建桥——比如高桥墩结构——在这里根本行不通,更不用提渡船这种方案,河流的水文条件复杂、流速快,渡船无法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

当时的淘金村经济十分落后,村民们虽然迫切希望改善交通条件,但资金有限,好的建材买不起,修桥的愿望似乎遥不可及,正是这种艰难的条件,激发了吴琦瑛的设计灵感。
吴琦瑛,淘金村的本地人,因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便外出打工,主要在建筑工地上干活,那时的他,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但在工地上,他对建筑和桥梁设计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提升自己,他开始自学《结构力学》和《测量学》等专业书籍,逐渐掌握了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

1960年,吴琦瑛考入了武汉测绘学院,毕业后进入当地交通局工作,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桥梁施工经验,主持建造了23座大桥,最让他感到自豪的,莫过于为家乡淘金村设计并建造的淘金大桥。
淘金桥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吴琦瑛在研究国外桥梁设计时的见闻,特别是他对“科罗拉多桥”等经典桥梁的研究。
结合淘金村的特殊地理环境,他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方案:设计一座“自锚上承式悬带桥”,这种桥梁结构的核心理念是,桥的重量通过两侧的悬带传递到桥两岸的支撑点,从而平衡桥面的受力。

这一设计与传统的高桥墩结构完全不同,高桥墩在淘金村的地质条件下难以实现,而自锚上承式悬带桥则通过T型梁和盖梁排架作为支撑,不仅简化了施工,还节省了不少材料和资金。
吴琦瑛巧妙地利用了村里有限的资源,解决了桥梁设计中的难题。
悬带虽然看起来很薄,但实际上,它是由混凝土包裹的预应力钢索,强度极高,这种设计方式不仅解决了复杂的地质问题,还显著减少了资金的投入。


迎难而上,9个月建成
1989年,淘金大桥正式开工,在施工过程中,吴琦瑛不仅负责设计,还亲自参与了桥梁的建造工作,为了确保设计的可行性,他多次勘测地形,精确计算数据,并翻阅大量书籍,反复修改设计方案。
施工过程充满了挑战,尤其是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施工队需要克服恶劣的天气和有限的资源,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最终,淘金大桥用时不到9个月,耗资26万元顺利建成,村民们集体出资、投工投劳,这座桥承载着整个村子的希望,吴琦瑛凭借其创新的设计和卓越的施工管理能力,让这座桥成为了淘金村的经济和生活命脉。

曾有外国桥梁专家在考察淘金大桥时,嘲笑说:“你们中国人是不是把图纸拿反了?”他们认为这种设计完全不符合常规桥梁的结构力学原理。
吴琦瑛的设计并非“反力学”,而是基于科学计算的结果,尽管外形奇特,这座桥的受力传递方式非常合理。
桥面的受力通过悬带传递,平衡了拉力,桥面承受的压应力最终传递到桥两岸的支撑点,使整个桥梁结构非常稳固,事实证明,吴琦瑛的设计不仅合理,而且在实际使用中表现得非常出色。


30年的坚守
淘金大桥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淘金村的命运,村民们通过这座桥进行日常的物资运输,木材、食材等物资的流通变得方便快捷,村里的经济也因此逐渐繁荣起来。
淘金大桥不仅仅是一座桥,它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设施。村民们对这座桥充满了感情,几代人通过这座桥维系着与外界的联系。
淘金大桥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关注,还曾获得过桥梁设计类的奖项,吴琦瑛也因这座桥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特等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他的设计让淘金村从一个交通闭塞的小村庄,逐步走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淘金大桥的建筑材料逐渐老化,因为当年建桥时技术和资金的限制,桥梁的材料并不是最优质的。
经过近30年的风雨侵蚀,淘金大桥的寿命逐渐接近极限,2015年,检测结果显示,这座桥已经无法再承受过大的重量,成为了危桥,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了保障村民的安全,当地政府最终决定炸毁淘金大桥,淘金大桥被拆除的消息传出后,村民们反应强烈。

许多人不希望这座伴随了他们几十年的桥被拆掉,他们甚至提出,即使不能再通车,也可以保留它作为一座人行桥。
但出于安全考虑,淘金大桥还是在2015年被炸毁,桥面掉入河中,许多村民在看到大桥倒下的那一刻情绪激动,甚至有人忍不住落泪。

延续交通使命
在淘金大桥拆除的同时,一座新桥“陶金大桥”也随即在原桥的上方建成,继续承担着淘金村的交通任务,虽然新桥的设计更加现代化,材料也更加坚固,但村民们对曾陪伴了他们30年的淘金大桥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
淘金大桥的建成与拆除,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个缩影,吴琦瑛通过自学成才,凭借对桥梁设计的热情和深厚的积累,创造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
这座桥不仅为他的职业生涯增添了光彩,更为家乡淘金村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淘金大桥的命运也提醒我们,在那个资源有限、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很多基础设施的寿命难以延续太久。
尽管如此,淘金大桥的建成过程体现了中国桥梁建设者们在艰苦条件下依然能够创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为后来中国的“基建奇迹”铺平了道路。
信息来源:中国有座怪桥,刚建成以为设计师是庸才,30年后才知其良苦用心
国家工艺美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2021-08-13 14:48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