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用让网 > 杂谈 > >正文

​共工怒撞不周山:神话背后的部落征战

摘要共工怒撞不周山:神话背后的部落征战 谁说共工只是个坏脾气的失败者,一怒之下去撞不周山?这可是一场持续了近千年的中国远古部落战争! 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神话人物,上古时...

共工怒撞不周山:神话背后的部落征战

谁说共工只是个坏脾气的失败者,一怒之下去撞不周山?这可是一场持续了近千年的中国远古部落战争!

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神话人物,上古时代的共工竟然是炎帝的后裔,带着一支强大的部落与华夏争霸!

远古时期的中原大地上,各个部落之间的争斗从未停歇。共工一族作为炎帝的后裔,手握水利大权,掌控着生死攸关的治水技术,怎能甘心屈居人下?

姜姓共工,一个长期被华夏史书“妖魔化”的部落首领。史书记载他“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可见此人能说会道,却心术不正,看似恭敬实则虚伪。

史书中的共工形象负面,被列为“四凶”之一。可细究历史,这哪是一个人能造成的恶名?分明是一个部落与华夏统治者长期对抗的结果。

从颛顼到尧舜禹,这段漫长的历史中,共工氏一直没有放弃争夺最高权力的野心。而这个“共工”,显然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山海经告诉我们,共工其实是炎帝的后裔。炎帝与黄帝本是同母异父的兄弟,这岂不是说共工也算是华夏的“自家人”

可就是这个“自家人”,却因为不甘心被征服的命运,代代与华夏统治者争斗不休。从颛顼到尧帝,再到大禹,共工部落一直是个“心腹大患”。

尧帝时期,共工氏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结果呢?被尧帝派兵讨伐,在幽州之都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更让人感叹的是,当尧帝想要禅让帝位给舜时,共工又跳出来说:“怎么能把天下传给一个匹夫呢?”这下可好,又被尧帝派兵教训了一顿。

那个著名的“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很可能另有隐情。考古学家认为,共工部落的居住地在河南辉县,而不周山极可能就是山西历山。

想想看,一个失败的部落首领,怎么可能真的去撞山?这背后更可能是一场地震,或者一场破坏性的洪水灾害。古人把这场自然灾害,附会到了共工的传说中。

山西历山海拔2322米,是方圆二百公里内最高的山。它离中原很近,临近汾河平原与伊洛平原,位置显赫,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不周山。

历史上,历山地区确实多次发生地震。加上黄河从附近流过,时常改道,这些地理特征与神话传说中的描述完全对应。

这么说来,共工真实的身份可能是一个擅长治水的部落首领。他们掌握着水利技术,在上古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年炎帝部落被黄帝征服,但显然这些不甘心的后裔并没有彻底臣服。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想要重新夺回最高统治权。

仔细想想,把共工描述成一个暴躁易怒的反派,是不是过于简单化了?这分明是一个不甘屈服的部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抗争的故事。

史书记载,共工族“以水纪”,这说明他们是一个精通水利的部落。在那个依赖农业的年代,掌握治水技术就等于掌握了生存的关键。

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华夏史书要把共工描绘成“四凶”之一?这或许反映了胜利者书写历史时的立场。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共工的故事告诉我们,神话往往都源于真实的历史。只不过经过了代代相传,添枝加叶,最终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神话中的“怒触不周山”,折射出的是一个部落在历史洪流中不屈的抗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愤怒?分明是一个部落的不甘与执着。

看似简单的神话故事背后,隐藏着远古中国错综复杂的部落征战史。这让我们不禁要问:历史的真相,是不是远比神话更加引人深思?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