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家变成战场!面对家暴,这些关键事实你必须知道!
别让家变成战场!面对家暴,这些关键事实你必须知道!
全国妇联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2.9%的女性和19.9%的男性都曾遭受过家暴。
目前,家暴这一话题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每隔一段时间便能看到与之相关的热搜。
曾经,我们对家暴的认知局限于肉体上的暴力,但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及诸多热点案件的推动,家暴的定义和类型正不断演变。
精神暴力、PUA、冷暴力等逐渐被纳入大众对家暴的理解范畴。
这不仅是定义的扩充,更是社会对家庭关系中弱势群体权益重视程度的提升。
家暴定义的多元拓展
从法律层面来看,家暴涵盖的范围颇为广泛。
身体暴力是最为直观的一种,包括殴打、扇耳光等行为,这是大众最早认知到家暴的形式。
而精神暴力,如侮辱、谩骂、长期的冷暴力,对受害者的心理造成了极大创伤。
虽然精神层面的伤害难以用具体标准衡量,因其主观性较强,不同人对言语和行为的感受各异,
但在法律中,若此类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同样会被认定为家暴。
经济控制也是家暴的一种表现形式。
例如,一方严格掌控家庭财政大权,限制另一方对共同财产的使用,甚至在对方需要看病等紧急情况下,拒绝提供资金,影响其应享有的经济权利,这便构成了经济层面的家暴。
此外,性暴力,包括婚内强奸以及强迫进行侮辱性性行为等,同样不可忽视。
我国的反家庭暴力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对这些家暴行为的手段和表现都有详尽列举。
面对家暴,法律与现实的碰撞
在处理家暴案件时,证据起着关键作用。
对于普通人而言,首先要有证据留存意识,尽可能记录下各种形式的证据,如语言、文字记录、视频等。
在公安机关处理层面,若加害人承认家暴,受害者的陈述或证人证言即可作为证据;若加害人否认,则需要受害者提供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辅证,如家中摄像头记录的家暴过程、电话录音、短信等。
医院的伤情鉴定、亲友邻居或未成年子女的证言、向相关部门投诉反映的记录等,也都能作为认定家暴的重要证据。
除了向公安机关报警,受害者还可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这是一个独立且快速的程序,法院通常需在接到申请的 72 小时内作出裁定,紧急情况下 24 小时内裁定。
人身安全保护令如同一道禁令,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骚扰、跟踪申请人及其近亲属,甚至可责令其迁出住所。
若被申请人拒不执行,将面临罚款、拘留甚至刑事责任。
申请时,证据要求与公安机关处理时有相似之处,包括当事人陈述、公安机关出警记录、讯问笔录、接警记录、报警回执等,
同时悔过书、保证书、电子录音、医疗机构诊疗记录等也在考虑范围内。
但是现实中家暴案件的处理仍面临诸多挑战。
精神暴力的认定较为困难,司法机关在处理时往往较为谨慎。
而且,即便法律规定逐渐完善,但在实际执行中,部分规定的落实仍需加强。
例如,强制报告制度规定了医疗机构、居委会、学校教职员工等对未成年人遭受家暴有报告义务,若未履行且造成严重后果,需承担责任甚至可能构成犯罪。
但在现实中,很多负有报告义务的主体并未恰当履行职责。
家暴背后的深层思考
家暴的发生并非偶然,施暴者的行为往往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
从最初的摔门等 “无能狂怒” 表现,到推搡、扇耳光,
若第一次家暴行为未得到及时纠正和制止,便可能引发后续的无数次暴力行为。
这反映出家庭中沟通与情绪管理的缺失,施暴者未能以和平方式处理矛盾,而受害者也未及时对暴力行为说 “不”。
对于受害者而言,向外求助至关重要。
无论是进行心理咨询、婚姻咨询,还是向信任的人倾诉,都有助于其判断自身所处状态,避免陷入 “受害者有罪论” 的误区。
同时,社会对家暴的讨论不应仅仅停留在情绪宣泄层面,而应更理性地关注案件事实细节,避免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恶性家暴案并不是普通的故意伤人案,而是应该被放在家庭权力结构的框架里去理解,是长期家暴的延伸,是长期家暴发展出来的极端后果。
最开始可能只是推一下、打个巴掌,如果苗头出现时,简单地当成家庭纠纷去轻化处理,最后就可能出现恶性事件。
只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才能够真正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家暴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完善法律制度到加强执行力度,从提升公众认知到为受害者提供更多支持,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同时,像公益律师这样的群体,他们的付出和坚持,也为家暴受害者带来了更多希望和可能。
我们期待未来,家暴能够越来越少,每一个家庭都能充满和谐与爱。#家暴##你支持家暴入刑吗?##民生#
文字来源@ 机智的律师生活 的音频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