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传奇巨炮“多拉”:技术参数、制造历史与战斗应用
二战传奇巨炮“多拉”:技术参数、制造历史与战斗应用
#武器装备##军事科技##多拉##巨炮震撼##古斯塔夫大炮##克虏伯#
多拉巨炮
品牌:克虏伯
类型:火炮
国家:德国
用途:超重型火炮
分类:铁路炮架上的火炮
重量:1350 吨
威力:破坏钢筋混凝土和装甲防御工事
射程:25 公里(最小射程)
生产年份:1941 年
名为“多拉”的火炮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首先,因为这是一个大规模项目,此前从未在任何地方实现过。阿道夫·希特勒亲自监督工程进展并验收火炮。德国最优秀的人才致力于制造这门火炮,生产任务委托给了工业家古斯塔夫·克虏伯。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多拉”的优缺点。
技术参数
关于炮弹口径、重量、炮管直径和火炮射程,我们了解多少呢?这么巨大的火炮,其参数肯定很惊人。以下是具体参数:
参数|单位|数值
尺寸|米|
火炮全长(不含平台)|50
宽度|7.1
高度|11.6
炮管长度|32(组合结构)
口径|毫米|807(初始)
炮弹重量|吨|7.0
炮弹速度|米/秒|1500(初速,随后降至 960)
火炮总重|千吨|1.35
射速|-|每 30 - 45 分钟一发(一天 14 发)
射程|公里|25/50(最小射程/混凝土破坏弹)
炮组人员|人|250(不含额外人员)
“多拉”投入使用后发现,炮管口径增加了,在 810 到 813 毫米之间。宣称的穿透能力为:
- 对于加固的隔墙,可穿透达 7 米;
- 对于装甲能力可穿透达 1 米。
这门超级火炮的寿命以 300 发为限。该火炮主要用作混凝土破坏炮。
制造历史
希特勒的这门二战中最大的巨炮并非一蹴而就。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不允许生产口径超过 150 毫米的火炮。而在柏林,特别是希特勒掌权后,就有了宏大的计划。
这门火炮最初是为可能对马奇诺防线以及与比利时边境的防御工事发动进攻而设计的。在古斯塔夫·克虏伯的工厂开始制造这门火炮。按照任务要求,这门火炮要能穿透厚度达 30 米的防御工事,装甲和钢筋混凝土。
并且要有高达 45 公里的射程和 65 度的仰角。1936 年开始设计这门巨型火炮。克虏伯提议由埃里希·米勒教授领导工程师团队。后者在火炮设计和制造领域拥有非凡的知识。
1937 年,这门火炮的技术文件在短时间内完成,武器制造商立即开始制造。1941 年,第一门巨炮问世,并以总设计师的妻子的名字命名为“多拉”。一年后,工厂又造出了一门类似的火炮,被称为“古斯塔夫巨炮”,暗示着克虏伯的名字。
运输和维护
“多拉”巨大的尺寸意味着其运输和安装需要复杂的物流安排。最初设想用这门火炮摧毁马奇诺防线的计划没有实现。后来,这门火炮被运往被占领的克里米亚,用于炮击塞瓦斯托波尔。
为了将其运送到楚克沃尔特将军亲自选定的战斗位置,需要铺设额外的铁路轨道。总共动用了大约五列火车来运输“多拉”。这门巨型火炮维护起来极其复杂,需要 4000 多人来维护它。
除此之外,这门火炮还需要特殊的轨道。“多拉”隐藏在一个匆忙挖掘的 10 米深、200 米长的壕沟中。在壕沟及其前方有一条三轨铁路。安装起重机沿着这条铁路移动,参与“多拉”的组装。同时,装弹车厢也沿着轨道移动。
在开始建造阵地之前,单独建造了一个编组站。然后,人员和设备从德国陆续抵达。第一列火车带来了人员、野战厨房和伪装设备。第二列火车带来了起重机和部分部件。第三列火车带来了野战车间和“多拉”的炮架。第四列火车装着炮管和装弹机构。最后,第五列火车装着弹药。
“多拉”由两台强大的铁路起重机组装。所有工作都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因此,苏联情报部门未能及时得知这门巨型火炮在杜万科伊附近出现。
战斗使用
“多拉”的用途是强攻塞瓦斯托波尔。重 7 吨炮弹,不难想象这门火炮能造成多大的破坏。这门火炮有条不紊地炮击炮兵阵地、港口、深层地下的指挥所、仓库等防御工事。1942 年 6 月初的一个清晨,“多拉”开火了。
装弹后,炮组人员立即躲进掩体。通过千斤顶给火炮调整仰角。5 点 35 分的射击产生了局部灾难的效果。900 千克的火药在 6 毫秒内燃烧完毕。在辛菲罗波尔都能听到这声巨响,而在巴赫奇萨赖,爆炸冲击波震碎了玻璃。
第一发炮弹瞄准了梅肯齐耶夫山附近的一个加固仓库。接着,16 号海岸炮台成为攻击目标。“多拉”一直射击到晚上,给苏军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第二天,一切又重复了一遍。
这一次,火炮向防空师、军火库开火。6 月 26 日,炮兵使用了专门为测试运来的高爆弹。后来,这门火炮被拆解。炮管被运往埃森进行修复。至此,“多拉”的历史基本结束。1945 年 4 月底,在奥尔巴赫附近发现了被炸毁的火炮残骸。
关于这门火炮的有趣事实
除了对这门巨型火炮的描述和技术数据外,关于“多拉”还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以下是一些事实:
克虏伯工厂的 20 名专家一直在火炮附近值班。
沃尔夫拉姆·冯·里希特霍芬航空队的战斗机从空中为其提供掩护。
300 名警卫部队士兵、宪兵和带着狗的士兵负责“多拉”的地面警卫。
为了难以被发现,设置了烟幕。
这门火炮由一支 4000 人的小部队进行维护。
进一步分析使用“多拉”的经验表明,这种昂贵的火炮并不必要。生产这门火炮需要一整个工厂。而类似的任务可以通过空军来完成。这个项目花费了 1000 万德国马克。相比之下,这些钱足够制造 250 门 150 毫米榴弹炮。难怪克虏伯没有完成第三门火炮“长古斯塔夫”的生产,它的口径 520 毫米。
德国人自己也对“多拉”的赞誉持怀疑态度。陆军元帅曼施坦因在提到这门火炮的威力时,同时也提到了为其提供掩护、维护以及准备射击阵地所需要的巨大开销。弗朗茨·哈尔德称这门火炮为“艺术品”,但实际上称其“毫无用处”。苏联专家得出结论,制造“多拉”以及类似级别的火炮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