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用让网 > 历史 > >正文

​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影响中国千年的历史轨迹?

摘要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影响中国千年的历史轨迹? 安史之乱是唐代玄宗末年到代宗初年,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先后背叛唐朝导致的暴乱。它不是一场普通的战争,而是要争夺统治权,是...

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影响中国千年的历史轨迹?

安史之乱是唐代玄宗末年到代宗初年,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先后背叛唐朝导致的暴乱。它不是一场普通的战争,而是要争夺统治权,是唐朝非常重要的一场内战,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唐朝的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安史之乱留下了很多的启示,大唐盛世为何因为一场战争而崩塌,在整个乱局当中,每一个个体做了怎样的选择?

近日,郭建龙和张明扬两位作家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共同探讨安史之乱的来龙去脉,一起来探寻唐帝国衰败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与大家分享。

盛世毁于战争01

为什么说唐王朝的盛世是毁于战争,毁于安史之乱爆发三年前的怛罗斯之战?安史之乱的内外因究竟是什么呢?

郭建龙(畅销书作家、社会观察家):“盛世毁于战争”,并不是说它毁于某一场具体战争,而是毁于整个社会对于战争的不避讳,更多的战争对于社会、经济的破坏,造成的制度失衡,最后没有办法处理。我在《盛世的崩塌·楔子》里面提到的两场战争,一个是唐和吐蕃的战争,一个是唐和南诏的战争,就明显地表现出了失衡。当然,安史之乱就是最后的失衡。

为什么提唐和吐蕃的战争呢?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的问题。英国探险家斯坦因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争肯定有高仙芝和吐蕃打的这场,他甚至把这场战争和汉尼拔、拿破仑的知名战役并称,甚至认为比他们的都伟大。我当时比较好奇,也走访了附近的一些地方,它正好处于中国、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交界地带,非常难走,都是雄伟的、没有路的山峰和河谷,而盛唐名将高仙芝就率领军队在这样的地方硬生生地找了三条路,进行了一次非常伟大的远征——从中国境内库尔干经过帕米尔地区,经过阿富汗瓦罕古地,最后奇袭了位于现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小勃律。所以当时我去那附近的时候非常激动,更能体会斯坦因所说的,这是一场伟大的、令我崇拜得无以复加的战争。

但它没有产生长期的效果。高仙芝打了这场战争之后没多久,就在怛罗斯打了一场败仗。这场败仗反而比之前奇袭小勃律所引起的破坏作用更大,从此之后,再叠加安史之乱的影响,唐朝慢慢退出中亚地区。

影视剧中的高仙芝。来源/电视剧《杨贵妃秘史》截图

大理城区里有两个非常著名的地方——万人冢和千人冢,就是大唐将士墓。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前,杨国忠就搞了一次天宝战争,派人攻打南诏,结果死了很多人,最后南诏就负责把两场战役的人埋掉,就形成了万人冢和千人冢。这说明安史之乱前,唐朝已经接近一个崩溃点,明显出现了制度失衡的现象。《盛世的崩塌》有两部分,上部写唐玄宗的盛世是怎么兴起的,这个盛世一开始就带有哪些弱点,这些弱点如何一点一点慢慢放大,最后慢慢超过它的优点,产生了制度失衡,最后必然产生崩塌,也就是安史之乱;下部才是写的安史之乱。

张明扬(历史学者、畅销书作家):我不反对您的看法,外因是很重要的。但是谈外因,谈怛罗斯之战以及中亚,对军事地理和对国际局势的了解很需要功力。至于具体是内因还是外因,我个人觉得是牵拽在一起的。比如盛唐外战不休的原因,一是跟玄宗好大喜功有关,二是跟李林甫提拔胡将有关,而李林甫重边将又跟他的内斗诉求有关——包括唐玄宗为什么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也是因为这两个人能为他赚钱以支持打仗。所以导致安史之乱的内因和外因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紧牵拽在一起的,很难分清哪一点是内因,哪一点是外因。

郭建龙:我非常赞同,内因、外因一起起作用。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唐代的权力斗争问题。唐代一直是缺乏君臣互信的,皇帝和大臣没有一方是有安全感的,必须以你死我活的斗争来作为最后的结局,所以才会造成很多问题。这个内因我书里谈得很全面,就不多说了,所以我也认为是内因和外因一起作用的。

我们心中的大唐盛世可能只是一个幻象02

《盛世的崩塌》一书中说道,我们心中的大唐盛世可能只是一个幻象,唐诗的兴盛是因为社会的退化。我们现在认识的大唐盛世到底是不是一种幻象?在财政、军事、外交上又潜伏着怎样的危机?

郭建龙:我先说一下关于诗歌的问题。我一直持这样的观点:任何一个时代,文学、文化大兴盛的时候,往往是在繁荣过后的危机时期。

举个例子,曹雪芹写《红楼梦》。首先,曹雪芹是一个公子哥儿,受过非常好的教育,这是只有在繁荣的时代才会有的。其次,有才华的人在繁荣时期往往会消耗掉。只有在繁荣到达顶点后,进入了动荡时期,既有才华又能把握住时代脉搏的人才会出最好的作品。具体到这本书,比如杜甫,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他很可能是一个谨小慎微的诗人,就此度过一生。但由于他接受过很好的教育,有写作的能力,又经历了战乱和盛世的衰落,他就成了最佳的记录者。所以我认为中国文学往往有这样的特点,在社会达到顶峰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反而是文学上的盛世时期。

关于大唐盛世,我希望大家排除机械的二元论。一般来说,我们谈盛唐的时候往往会认为,玄宗早期励精图治,创造了一个盛世,他此时所做的一切都是完美无缺的;到了晚年,他懈怠了,志得意满,出现了很多荒政。我比较反对这样的观点,希望大家用连续性的眼光看待整个事情。玄宗早期也是有很多危机存在的,只是当时社会的发展和繁荣盖过了这些危机,所以整体走向巅峰。但是到了后期,这些危机就已经超过了发展势头,于是开始走下坡路。

回到我们刚才谈到的几个问题。第一个是权力斗争,第二个是财政问题,第三个是军事的问题。

先说财政问题。我们一直以为唐代是比较发达的,但唐代的财政在中国的王朝谱系里边是比较不完善的。从唐太宗时期开始,政府就一直缺钱。后来唐太宗就采取了比较荒诞的政策:设立一个叫捉钱令史的官,专门为政府赚钱。怎么赚呢?政府给他一笔钱去放贷,收回来的钱就归政府搞经营。可见,唐朝一直是很缺钱的。

权力斗争方面,在玄宗早期,权力斗争是非常不健康的。玄宗时期有两个著名的贤相——姚崇和宋璟。姚崇当了几年宰相呢?不到四年。宋璟也不到四年。可以说,当时的政治非常不稳定。为什么姚崇和宋璟这么好的宰相在玄宗手下干不了多久就下台了?因为皇帝希望宰相做的,不仅是帮他省钱,更要帮他赚钱。可不管是姚崇、宋璟,还是后来的张说,这些贤相能做的是劝皇帝省钱,把钱留给民间,做不到给皇帝赚钱。所以在玄宗早期,宰相走马灯似的不停换,而这些宰相都是出自比较符合中国士大夫道德标准的贤相集团。不停换相的过程也产生了另一个集团上台的契机——所谓的聚敛集团。他们所秉持的理念和贤相正好相反:帮皇帝赚钱,甚至帮皇帝花钱。

影视剧中的姚崇和宋璟。来源/电视剧《唐明皇》截图

玄宗不管早期还是晚期,都比较注重军功,希望通过盛世武功来证明自己的伟大。但任何一个朝代到了中期,社会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了,再发动战争引起的问题会非常大,要花的钱会非常多。花钱过量的结果就是民间经济受到极大的影响,会快速衰败。通过这条线索可以看到,玄宗的统治脉络是一以贯之的,只是在前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按他的思路来,于是贤相集团从中周旋,给了民间修养生息的机会;到后期逐渐加码,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张明扬:关于聚敛,我还想补充下,聚敛之臣在当时出现,也不能怪他们本身。好大喜功的皇帝出现了,比如唐玄宗还有后来元朝的忽必烈,他们有这样的财政需求,就一定会找到这样一群能聚敛的人。这群人也是所谓的逢君之恶,根本来说是好大喜功的皇权需求催生的。中国的正统士大夫对聚敛大体是反感的,但皇帝需要钱,也总是能找到这么一帮人,所以聚敛之臣就出现了。聚敛之臣出现的主要责任,还是在皇帝。

还有唐朝的内斗。无论是李林甫还是杨国忠,他们有两点是唐玄宗很看重的:一是他们都能赚钱,二是他们很能满足皇帝的隐秘需求——对付太子。唐朝的宫廷政变传统对玄宗的价值观、世界观,特别是政治偏好,有非常大的影响。玄宗热衷盛世军功,但他对安禄山这类边将不太防范,反而更害怕太子,特别是很警惕边将和太子有结盟的迹象。比较安禄山发迹前的大唐第一名将王忠嗣,就是被怀疑和太子关系密切,导致了后来的悲惨结局。

唐玄宗跟后来的很多皇帝都不太一样——他们也很怕权力被篡夺,但他们会防边将,防武人,而唐玄宗对武将的防范远远没有对皇室集团的防范严重,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偶然因素下的必然安史之乱真正的导火索是什么?03

张明扬:唐朝到这个阶段爆发安史之乱当然有偶然性,但它背后还存在系统性崩塌。唐朝的统治系统已经整个紊乱了。相权和皇权的关系,相权和太子的关系,武将和相权的关系,包括武将和太子的关系……整个都紊乱了。最后皇帝试图搞制衡,也失败了。还有刚才建龙兄说的财政问题……很多问题都累积着,因为盛世的发展把各方面的问题暂时压制住了,但到了一个节点,再加上一些偶然因素把这些已有的问题全部催发出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但在一些细节上,比如为什么是这个时候反而不是别的时候反,为什么是安禄山反而不是别人反,这些问题是有偶然性的。但是唐朝的国势出现危机、下滑,这是必然的。再比如,像唐军的不堪一击,这就不是偶然性的问题,和安禄山并没有关系。所以这还是系统性的紊乱,但在某些问题上有偶然因素。

郭建龙:我说两个问题。一个是边将问题。节度使的问题和唐代早期的规则有关。其实不光是唐代,中国在历朝历代一直有“三权分立”的传统。这跟我们的认知可能不一样。中国的“三权分立”自汉代之后就一直在完善,但是这“三权”和现在的概念不太一样,是指行政权、军事权、监察权。行政权一般归太守或者刺史这类地方行政官员,军事权归都督或者将军等军事官员,监察权归到御史或者汉代的刺史这类官员。这些地方官员三分之后互不隶属,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想造反都造不起来。带兵的想造反,没有粮食啊,粮食在行政官员手上攥着;行政官员想要造反,也造不起来。而且还有监察官员在背后盯着他们,只要有问题就抓出来;监察官员同样也只有监察权,既没有兵权,也没有粮食等财政权,也没法造反。所以这样的划分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非常先进的传统,会造成一种制衡的效果,不会轻易出现紊乱。明扬兄刚刚一直在强调失衡。失衡出现在什么时候呢?第一,皇帝没钱了。行政这条线收不上来足够的钱。第二,皇帝想打仗。军事这条线要打仗就必须要有钱,但是没钱怎么办?所以,皇帝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制度,设立了节度使,同时给了他兵权、行政权、监察权,让他可以在当地收税,直接用这些钱去养活手底下的兵,同时可以自行任命一部分官员。可以说,节度使相当于一个土皇帝,失衡就出现了。李林甫、杨国忠之后,这种失衡就很明显了。边疆的几个节度使的权力太大了。后来安禄山兼着三个节度使,加上监察权都被他拿到手了,就很难制衡他了。

另一个问题就是刚才提到的王忠嗣的情况。从王忠嗣身上就可以明显地看到未来安禄山的结果。王忠嗣的父亲也是唐朝一个著名将领,为国战死,王忠嗣就在宫廷中长大,后来忠心耿耿为国征战,权力一度比后来的安禄山还要大。746年,他兼任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四大蕃镇的节度使,整个唐朝北方边境,除了北京和新疆地区,都掌握在他一个人手里。但他知道唐朝的财政失衡支持不起战争,所以能用和平解决的问题坚决不打仗。但是唐代高位者缺乏安全落地的体系——当他处于高位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他的权力太大了,但是没有办法能让他安全落地,慢慢地免掉而不是杀掉。这也是唐代和宋代的一个区别,宋代大臣都知道皇帝不会杀我,皇帝也知道自己不能随意杀大臣,所以大家有安全感,但唐代是没有的,最后导致王忠嗣被诬与太子谋反,被免了官后来抑郁致死。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安禄山处于这样的高位,而他本身的能力又不足以支撑这个位子的时候,他也没有任何安全落地的可能性了。这是唐代权力斗争带来的失衡的表现。

影视剧中的王忠嗣。来源/电视剧《唐明皇》截图

当然,其中也有偶然性,可能不是安禄山,是史思明或是其他人被提拔到这个位置上了——但不管是谁最终是同样的结果。唐代把“三权分立”体系打破造成的失衡,导致皇帝和大臣能不能安全落地必然造成恶果。

当社会失去互信时,很难回到正轨03

冷兵器时代北方的一个藩镇长官就挑动了一场数百万人参与、最后死了三千多万人的全国大动乱。安史之乱中的唐朝是怎么反败为胜,又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的?

郭建龙:安史之乱中的唐军也不是一直处于下风的。我喜欢从军事地理上分析。华北地区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区域,从东汉之后,它就远远超过长安,成为主要的产粮区之一,非常富裕。但如果只是占领了华北的平原地带,是没有办法站住的。因为这个地方缺乏防御的能力,而防御的能力在山西。山西是一块高地,又有太行山依傍——要打北方平原,一定要打山西,如果山西打不下来,就没有占据优势。所以说,安禄山一直没有占据完全的优势,他没有打下山西,只是在平原上跑马,很容易被唐军利用地形优势歼灭。因而唐朝并没有一直处于下风。但是我们会很惊讶,唐军在没有完全丢失军事优势的情况之下,为什么打得这么差?还有一点我们经常忽略的,就是安史之乱其实只是北方的战乱,并没有打到南方去。这一点,明扬兄的《血战睢阳》关于张巡的部分写得非常精彩。张巡的功劳在于,如果突破了睢阳继续往南打,打到淮河一带,那么南方的经济就会被破坏,安禄山就彻底占据主动了。张巡宁肯吃人也一定要守住睢阳,坚决不能让叛军南下,意义就在于这儿:不是守住一座城市,而是守住这座城市之后,能防止叛军对南方粮仓的巨大破坏。这是他的功劳所在。

只要唐朝稳住局势,哪怕丢掉长安,但没有丢掉山西和南方,叛军迟早会被解决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丢掉长安的时间没多久,从唐玄宗离开长安到回来,也就一年多的时间。叛军虽然占领了长安,看上去是占据主动,但很快还是要退出去的。到安史之乱的史氏时代,就已经是局部战争了。唐王朝已经回到长安指挥打仗了。但我们会比较奇怪,为什么唐朝已经占据了主动,把叛军压缩在平原地区,还是在很长时间内无法结束战争?

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武将集团没有办法相信王权。即使是郭子仪、李光弼,担心的也不是叛军,而是皇帝派一个太监来把自己的职权拿掉或是直接杀死。

举个和安史之乱没有太大关系的例子。刚才也说过,叛军是没有打到南方的,扬州是——当时繁荣称“扬一益二”——很富有的城市。扬州没有被叛军毁掉,而是被唐朝的将领刘展毁掉的。刘展是个什么人呢?开始时,他担任了唐朝的淮西节度副使。公元760年——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刘展的上司一拍脑袋,觉得刘展太坏了,要杀了他,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原因,大概就是刘展性格比较暴烈,但是刘展当时忠心耿耿并没有任何叛乱的意思。他的上司王仲昇去找皇帝说要杀刘展,皇帝竟然也同意了。可是刘展手里有兵,要杀他就要想点办法。于是皇帝下令给刘展升官,从淮西节度副使兼领宋州刺史升到江淮都统——这个官职手底下有二十二个州,管着三个节度使。皇帝的打算是,把刘展提成江淮都统,趁他去赴任的时候派原来的江淮副使把他杀掉。命令下达以后,刘展接命不是大喜,而是直接哭了。他一看这个命令,就知道自己完了,这是要杀我了。皇帝和大臣之间的猜忌已经到了这种程度。最后刘展说,既然让我当这个官,就把印信给我,我再去赴任。皇帝也没办法,就命人把江淮都统的印取来交给刘展,刘展就拿印盖了很多文书,贴得到处都是,声称皇帝已经封我这个官了,都要听我的。下面的官也分不清真假,一时非常混乱。后来刘展就去赴任,结果被阻挡,就真的叛了。就是在平定刘展的过程中,一个非常著名的将领田神功劫掠了扬州城。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唐代的皇帝和大臣、将军之间的互相防范到了什么地步。谁都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安全,这也间接造成战乱被越拖越长,一直拖了八年时间。

其实安史之乱真正的战争就打了一年多,之后就一直处于这种荒诞的场面中。后来史思明也曾投降过,但他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从他投降的那一刻开始,就有两个人——著名的文臣张镐和将军李光弼——向皇帝告状,说权力已经失衡,没有办法制衡史思明。唐朝人这样的思维,让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权力斗争,怎样在权力斗争中害别人。在此我想说明一个观点,任何一个朝代,当社会失去互信的时候,想再回到正轨是不可能的。

张明扬:所谓战争引发盛世崩溃这个问题,中国王朝——不光是玄宗,例如秦始皇、隋炀帝也是如此,特别是隋炀帝,在他统治的前半段,其实还是有一段不错的时期,后来也是战争引发的崩溃。很多帝王都是一样,很难抑制住自己好战的冲动,而且特别是就玄宗这个盛世来说,不光是一场仗——一场仗打赢了,还会有下一场。而且因为上有所好,边将会去迎合皇帝的喜好。刚才说到王忠嗣的问题,他的遭遇难道没有给安禄山这样的人一点启示吗?安禄山很可能从王忠嗣处得到教训:皇帝想打仗,我就不能阻拦,还要主动掀起战争讨好皇上;王忠嗣跟太子关系好遭了灾,那我就不跟太子好,我碰到太子连招呼都不打。

这也是历史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战争经年累月,很多东西都失衡了,财政、中央政权和边疆的关系、中央军力的薄弱和边将实力雄厚……很多需要平衡的关系全部被打乱了。

郭建龙:中晚唐时期,唐朝在政治和军事上是更加碎片化的,但是经济发展上并没有很差。河北地区是一个例外,因为它长期处于战乱,后来的四镇叛乱等都发生在这里;而南方地区,主要是长江以南,包括广州等地,一直发展得很好。它们拥有更多的发展自主权,发展得不错,并没有像我们想象得那样,中晚唐唐朝整个经济就不行了。还有,唐代后期,沿海地区的发展比前期更好。武后时期,唐朝人要往东南亚、印度等地去,还要坐海外的船,但是到了中晚唐,中国的航海技术以及沿海经济就越来越发达了。

最后,唐代给后来的王朝留下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比如权力制衡体系问题,宋代的权力制衡机制就比唐代完善了许多——当然它也有它的问题,但宋代是不会像唐代那样失衡的。宋太祖建立的这套制度,让皇帝也受到很大的限制,不能随便杀人。

标签:

推荐阅读

  • ​中国历史上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

    中国历史上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 不平等条约是指有损国家主权的、在缔约国间权利、义务分配不公的国际条约、协定。根据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1)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胁强迫...

    2025-09-22 18:00:21
  • ​世界七大奇迹最早是哪位提出来的?世界七大奇迹包含哪七个遗迹?历史

    世界七大奇迹最早是哪位提出来的?世界七大奇迹包含哪七个遗迹?历史 世界七大奇迹 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即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是指古代西方人眼中的已知世界上的七处宏伟的人...

    2025-09-22 17:58:15
  • ​宰相李义府是个怎样的人?他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宰相李义府是个怎样的人?他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李义府(614年—666年),瀛州饶阳人,唐朝宰相。李义府任相期间,广结朋党,卖官鬻爵,权势熏天,多有不法之行。下面趣历史小...

    2025-09-22 17:56:10
  • ​遂城之战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宋辽双方采取了哪些措施?

    遂城之战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宋辽双方采取了哪些措施? 遂城之战是指宋朝和辽朝发生在1001年(咸平四年)十月十六日至十月二十八日的一系列战斗,其中又以十月十六日双方骑兵大...

    2025-09-22 17:54:04
  •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实力怎么样?为何能成为七雄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实力怎么样?为何能成为七雄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实力怎么样?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公元前311年,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发生了一件很有趣...

    2025-09-22 17:51:58
  • ​李密为什么没能在隋末乱世中胜出?他经历了什么?

    李密为什么没能在隋末乱世中胜出?他经历了什么?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郡长安县人,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接下来趣历史小编...

    2025-09-22 17:49:52
  • ​唐朝国号的由来:一段历史的记忆

    唐朝国号的由来:一段历史的记忆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它的国号“唐”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那么,唐朝的国号究竟是如何来的呢?本文将带您探寻唐朝国号...

    2025-09-19 17:35:22
  • ​杨嗣昌是不是东林党?他究竟是什么身份?

    杨嗣昌是不是东林党?他究竟是什么身份?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勇的将领和忠诚的臣子,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尊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有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却被误解...

    2025-09-19 17:33:16
  • ​曹魏将领邓艾和蜀汉重臣邓芝有没有关系呢?

    曹魏将领邓艾和蜀汉重臣邓芝有没有关系呢? 曹魏将领邓艾和蜀汉重臣邓芝有没有关系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先来看看邓芝。他是义阳新野人,也就是现...

    2025-09-19 17:31:10
  • ​历史上真正的赵徽柔:宋仁宗长女福康公主(因病去世)

    历史上真正的赵徽柔:宋仁宗长女福康公主(因病去世) 之前电视剧《清平乐》大火,这部剧是根据小说《孤城闭》改编而成的,其中也有一些历史原型,在《孤城闭》中,女主是徽柔,...

    2025-09-19 17:29:04
  •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生平如何?都有什么影响存在?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生平如何?都有什么影响存在?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是19世纪英国的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理论体系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

    2025-09-19 17:26:59
  • ​韩国最后一代皇室是谁?有着什么命运?

    韩国最后一代皇室是谁?有着什么命运? 作为亚洲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韩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皇室传统。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韩国皇室已经成为了最后一代。本文将带...

    2025-09-19 17:24:53
  • ​英国哲学家边沁是谁?他的才华如何?

    英国哲学家边沁是谁?他的才华如何? 在18世纪的英国,一位名叫威廉·亨利·边沁(William Henry Grenville)的哲学家,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深刻的洞察力,为英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2025-09-19 17:22:48
  • ​姚广孝和刘伯温谁厉害(姚广孝和刘伯温是一个时代的吗)

    姚广孝和刘伯温谁厉害(姚广孝和刘伯温是一个时代的吗) 刘伯温与姚广孝谁更厉害些? 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功臣 ,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的过程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

    2025-09-19 17:20:42
  • ​探索诸葛亮的一生,他有四大败笔

    探索诸葛亮的一生,他有四大败笔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古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

    2025-09-19 17:18:37
  • ​清朝顺治帝到底是病逝了还是出家了?

    清朝顺治帝到底是病逝了还是出家了? 清朝顺治帝到底是病逝了还是出家了?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顺治是清朝第二位皇帝,在他短暂的一生中...

    2025-09-19 17:16:31
  • ​孙尚香是谁(她为什么嫁给了刘备(孙权妹妹))

    孙尚香是谁(她为什么嫁给了刘备(孙权妹妹)) 读过三国的人肯定知道一个故事,那就是孙尚香出嫁,出嫁排场那是相当气派,赶得上公主出嫁规格,刘备还亲自去迎接孙尚香,孙尚香...

    2025-09-19 13:07:22
  • ​齐武帝太子萧长懋的生平介绍

    齐武帝太子萧长懋的生平介绍 萧长懋生平简介 萧长懋是齐武帝的儿子,被齐武帝立为太子,但是萧长懋没有当上皇帝就去世了。萧长懋在当太子的时候,参与了很多政事,对齐国的发...

    2025-09-19 13:05:16
  • ​塔山阻击战牺牲多少人,塔山阻击战是哪个部队

    塔山阻击战牺牲多少人,塔山阻击战是哪个部队 塔山阻击战,从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共进行了六天六夜,我军四纵等部,以伤亡3570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塔山阻...

    2025-09-19 13:03:10
  • ​西伯利亚汗国的末代可汗库楚汗生平及结局

    西伯利亚汗国的末代可汗库楚汗生平及结局 库楚汗(鞑靼语:К?ч?м,俄语:Кучум,?-约1605年)是西伯利亚汗国的末代可汗,1563年至1598年在位。 西伯利亚汗国(蒙古语:Сибирийн х...

    2025-09-19 1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