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嵬:明星演员中的实力导演
崔嵬:明星演员中的实力导演

2013年10月-2015年5月,我在《三亚日报》“影音”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介绍中国电影史上每一代的代表导演,简要阐述其生平和作品。现将文章整理转载于个人头条号,供电影爱好者或研究者作为入门资料。
文/陈令孤
在“北影厂四大帅”中,崔嵬是一位颇具传奇性的人物,他的履历中列着童工、革命者、戏剧家、文化官员、演员、导演等多重身份。
40多岁的时候,他因为在古装史诗片《宋景诗》中扮演主人公而走上银幕,才开始接触电影。但他的导演处女作《青春之歌》和之后的《小兵张嘎》都是“十七年”国产电影的经典作品。
在1962年文化部评选出的“新中国22大明星”中,崔嵬的名字赫然在列。
作为电影人来说,他算是大器晚成,但因为其丰厚的文艺积淀和颇具激情的创作风格,成为明星演员中的实力导演。
苦难生活的反抗者
崔嵬1912年出生于山东诸城县一个农民家庭,生活贫困,姐姐被卖到异乡。10岁的时候,他随父亲逃荒到了青岛,12岁时就去一家烟草公司当童工,因为反抗工头的打骂,被解雇。
在同为诸城老乡的作家王统照的资助下,崔嵬开始求学,考入了青岛礼贤中学。在校期间,他接触到一些进步的文艺书刊,因为在底层遭受的痛楚,心中对革命产生强烈向往。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崔嵬十分愤慨,四处张贴传单,发表抗议演说,为此又被学校开除。之后,他又转入青州县中学求学,但因为写了一篇揭露当地农村阶级压迫的文章,被政府驱逐出县境。
1930年,崔嵬流落济南,考上了山东省立实验剧院编剧班,学习编剧。第二年,他回到青岛,和朋友们一起组织了“海鸥剧社”,创作了多幕剧《命令!退却第二道防线》,讽刺国民党不抵抗主义。同时,他还用“疯子”的笔名,写了一些批评现实的文章。这些行为又触怒了当地的军阀,下令要逮捕他。崔嵬只好再次逃亡,前往北京,曾在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
不断地被驱逐,同时又不断地战斗,崔嵬一直走在反抗生活的道路上,这种不屈服于命运的激情,之后将体现在他作品的风格中。
戏剧运动的组织者
1935年,崔嵬来到上海,参加了左翼剧联领导的工人戏剧运动。1936年,他改编的《放下你的鞭子》,直接在街头演出,打破了舞台的限制,影响很大。很多后来进入电影行业的人当时都排演过这部戏,比如“北影四大帅”之一的成荫。
抗日战争爆发后,崔嵬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到西北各地辗转演出,于1938年到达延安。在那里,他参加了鲁迅艺术学院的筹建工作,并在戏剧系任教。后来,他还去晋察冀根据地主办华北联大文艺学院,并任戏剧系主任。
1942年,他奉命去冀中军区组织“火线剧社”,创作演出了《母亲》《带枪的人》等剧目,还改编了京剧《岳飞之死》《哭祖庙》等,始终活跃在戏剧活动前沿。
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崔嵬随军南下,到了武汉,担任武汉军管会文艺处处长。1950年,他在中原大学(今武汉众多高校的源头)创办了文艺学院,担任院长。1953年起开始任中南文化局局长和中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其间,他编写了话剧《是假见不得真》《对症下药》和京剧《东平府》等剧目。
这个时期,崔嵬逐渐成为一名戏剧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并身居要职,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创作,一直保持着艺术家的本色。
弃官从艺的崔“大帅”
1953年冬天,上海电影制片厂筹拍农民起义题材的电影《宋景诗》,导演郑君里感觉崔嵬的形象气质与剧中的主人公宋景诗非常相似,便给他写信,邀请他出演。
这封信激起了崔嵬的艺术情怀,便欣然接受。拍摄期间,他一再强调自己不是什么局长,就是一名普通的演员。崔嵬所扮演的宋景诗质朴谦和,迥异于此前银幕上英雄形象的夸张高大,更具平民的亲和力,受到观众的好评。之后,电影界便称呼他为“大帅”。他第一次与银幕接触,便爱上了这个艺术形式。

1956年,崔嵬将要调到北京工作,北京市文化局、梅兰芳主持的戏剧研究所以及中央戏剧学院都想让他去,委以很高的职位,但是他考虑之后,最终选择加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崔嵬“弃官从艺”的事情一时传为美谈,但是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他在乎的是人们对他作品的看法,而不是他权位的看法。
之后,崔嵬相继在《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等片中担任主演。当时他已年过40,艰苦的生活使他的容颜显得苍老,两鬓斑白,更显成熟稳重。他用自己曾经演话剧的经验,赋予人物坚强而鲜活的品质,很具感染力。
尤其是在演《红旗谱》中的朱老忠时,他抓住了人物爱憎分别和嫉恶如仇的性格核心,以外部动作和表情彰显出人物情感上的大开大合,粗中有细,真挚感人,是他演艺生涯的代表作。

1962年,在首届电影“百花奖”评选中,崔嵬获得最佳男演员。作家老舍送给他一个条幅:“贞如翠竹明于雪,静似苍松矫若龙。”
这是对崔嵬表演艺术最好的概括。
佳作频现的大导演
1958年秋天,北影厂筹拍《青春之歌》作为向国庆10周年的献礼片,并将任务交给了崔嵬、陈怀恺(陈凯歌的父亲)等人。
这是崔嵬第一次执导筒,他极为重视,和原著作者杨沫一起商谈剧本的改编和演员的选用。小说在当时已非常有名,读者纷纷写信要求自己心目中的演员来出演林道静一角,其中张瑞芳和王晓棠的呼声最高。但崔嵬在权衡之下,还是选用了新人谢芳。其实这是最好的做法,因为选用任何一个明星,都可能造成观众的争议,而一个新演员却可能会给大家不一样的感觉。

《青春之歌》反映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成长的故事,崔嵬对这个历史阶段非常熟悉。这部作品也寄托了他对青春的怀念和思考,能够得心应手地发挥,将时代的风貌完整而具体地展现在银幕上。
影片上映后造成了轰动效应,谢芳一夜之间红遍全国,成为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女明星之一。
1963年,崔嵬独立执导了儿童战争片《小兵张嘎》,扮演张嘎的演员安吉斯也是他千里挑一选中的。由于演员都没有什么演戏经验,崔嵬在拍摄过程中尽量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给他们说戏,和他们打成一片,使影片展现出一种自然朴实的活力。至今,这仍然是儿童片类型的经典之作,张嘎子的名字也家喻户晓。

在导演故事片之外,崔嵬还有一项重要创作——拍摄戏曲片。早在延安时期,他就改编了很多京剧剧目。建国后,他主持整理并加工的汉剧《宇宙锋》、桂剧《拾玉镯》、湘剧《打猎回书》等,都曾在全国戏曲汇演中获奖,戏曲艺术造诣很深。
1960年到1963年,他和陈怀恺联合拍摄的《杨门女将》《野猪林》《穆桂英挂帅》,以现代人的视角审视传统艺术,将电影的时空特性与戏曲音乐的节奏结合起来,赋予了作品全新的生命力。
“文革”期间,崔嵬的电影作品全部被污蔑为“毒草”,他也被关了起来,就连当年扮演嘎子的演员也带着造反派去造他的反。
一直到1970年代中期,他才重新出山,拍摄了戏曲片《平原作战》(1974)、电影《红雨》(1975)和《风雨历程》(1978)。
1979年2月7日,崔嵬因肝癌病逝于北京。
(首发于《三亚日报》2014.05.04)
—END—

欢迎关注头条号@陈令孤
标签:
